首页 > 优美句子

方位名词作动词和作状语怎样区分?

日期:2020年02月05日 分类:优美句子

有动词就是作状语了,没动词就是动词啦。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你写的是什么呀?是助记的口决吗?

http://ask.24en.com/这个网站很不错,你想更深了解语法知识的话,能到这里面看看。

也可以给我发信息,我来帮你解决。

但一定要把问题说清楚一点呀!

请举个名词做状语的句子!

”闻“字是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相同的例子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以下是词类活用的资料,若时间不够可略过: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1、名词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1)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3)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现做动词,可译为“打洞”.2、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谓语前,起一种修饰或限制作用时的用法.这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不需要依靠介词的介引,它省略了介词,但不是省略句.(1)表示比喻、比拟,可用名词前加介词去理解,翻译成“像……一样”.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狗一样”.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斗、蛇: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弯曲”.(2)表示方位、处所,可译成“到……”“在……”.例1: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到东方”.例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山:原为名词,在这里做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在山上”.(3)表示工具、方法、依据,可译为“用……”.例1:乃丹书帛曰“陈涉王”.(《陈涉世家》丹:原为名词,朱砂.在这里用作状语,可译为“用朱砂”.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用箕畚”.(4)表方向,可译为“向……”,多为方位名词左状语.例1: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前: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前”.例2: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北、南: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向北”“向南”.(5)表时间,多为时间名词.例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每天”.例2: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可译为“一天天地”. 3、形容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2)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3)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可译为“走完”. (4)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2)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3)动词、形容词作名词:4、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例1:“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例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例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例4:屠惧,投以骨.(《狼》)屠:原为动词,现作名词,可译为“屠户”.形容词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例1:“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例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例3: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例4: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原为形容词,现作名词,可译为“险阻”. 5、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1: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荡:原为动词,激荡.这里用作使动动词,可译为“使……激荡”.例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饮:原为动词,这里活用为使动动词...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

第一册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一定的时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安乐”)二、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通假字: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读xuán,回转、掉转)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读tàng,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读jì,药剂)词类活用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形容词作名词,没病的人)三、狼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读zhǐ,只)词类活用: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用,打洞)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四、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乐羊子妻》 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读zhì,智慧) 当日知其所亡(“亡”同“无”,读wú,没有)词类活用孔子东游(名词做状语,到东方) 日知其所亡(名词做状语,每天,天天)羊子尝行路(名词做状语,在路上)五、诗五首通假字 茅檐长扫静无苔(“静”通“净”,读jìng,干净)词类活用开轩面场圃(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把酒话桑麻(名词用作动词,说、谈) 乱花渐欲迷人眼(动词使动用法,使……迷乱) 一水护田将绿绕(形容词用作名词,绿色的农田) 两山排闼送青来(形容词用作名词,青翠的山色) 拄杖无时夜叩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六、为学 彭端淑通假字 屏弃而不用(“屏”通“摒”,读bǐng,摒弃,排除)词类活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容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困难)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七、木兰诗通假字对镜帖花黄 (“帖”能“贴”,读tiē,粘上的意思)出门看火伴 (“火”能“伙”,读huǒ,伙伴,同伴)词类活用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读jì,战马)八、卖油翁 欧阳修《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归田录》是一部专门记载名人轶事的著作。

通假字但手熟尔(“尔”同“耳”,罢了)词类活用陈康肃公善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康肃笑而遣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九、宋定伯捉鬼 干宝十、诗词五首通假字争渡(“争”通“怎”,怎么)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词类活用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意动,以……为小)潮平两岸阔(形容词作动词,涨潮;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宽阔)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神奇秀丽的景色)第二册桃花源记 陶渊明通假字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细地,副词)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 未果,寻病终(名词用如动词,实现)口技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指在座的人)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用如动词,擅长)会宾客大宴(名词用作动词,用酒肉款待宾客)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做状语,远远地)妇抚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妇拍而呜之(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之呜)妇手拍儿声(名次作状语,用手)众妙毕绝(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妙的声音)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通假字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吗)四、伤仲永 王安石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同“攀”,牵、引)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异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贤于材人远矣(形容词用作动词,剩,多)诗五首 通假字无为在岐路[“无”通“毋”;“岐”通“歧”,岔(路)]六、愚公移山 《列子》通假字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朔”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指丘陵)词类活用面山而居(名词用如动词,面向,面对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动词作状语,笑着)毕力平险(形容词用如动词,削平,铲除;形容词用如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跳往助之(动词作状语,跳跳蹦蹦)何苦而不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愁,担心;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七、短文两篇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闻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无案牍之劳...

桃花源记的文言小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1、文言小结:《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一词多义: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

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向:(1)寻向所志:从前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路,探访。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5、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具:通“俱”,完全、详尽6、古汉语句式:1)判断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

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

(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

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求语文人教版必修5 第二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并序(一)通假字1.乃瞻衡宇 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二)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家中亲属。

父母为“亲”,与父母有关的亲属为“戚”。

(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2.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 (今义):记恨,仇恨(三)一词多义1.犹:①松菊犹存 还,仍然 ②民之归之,犹水之就下(《孟子·离娄上》) 如同,好像 ③周犹不勘竞,况郑乎?(《左传·襄公十年》) 尚且 竞:战争2.将: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要 ②将信将疑 且,又 ③暂伴月将影 和,与 ④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⑤将功赎罪 拿,用 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领,读为jiàng ⑦将进酒 请,读为qiāng ⑧呼儿将出换美酒 拿出,读为jiāng ⑨将恐将惧(《诗经·小雅·谷风》) 将信将疑 且,又 3.引:①引壶觞以自酌 拿 ②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 ③左右欲引相如去 拉 ④相如引车避匿 掉转 4.绝:①请息交以绝游 断绝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③以小舟至绝壁下 不通,不连接 ④绝不相干 全然,绝对5.委:①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②王年少,委国事大臣 委托 ③教化从来有源委 末尾 ④委命下吏 把……交给6.言: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说 ②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言论 ③驾言出游(《诗经·邶风·泉水》 动词词头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 动词词头 (练习:请联系我们学过的《氓》写出同样表示动词词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策扶老以流憩 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2.园日涉以成趣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在园子里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4.携幼入室 形容词用作名字,儿童,孩子5.眄庭柯以怡颜 使……开心(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农人告余以春及4.省略句僮仆欢迎,稚子侯(于)门 省略介词《滕王阁序》(一)通假字1.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2.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3.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二)古今异义1.所赖君子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今义):看机会,看形势2.穷且益坚 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穷困,经济拮据3.阮籍猖狂 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狂妄而放肆(三)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 旧的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所以,连词 ③桓侯故使人问之 特意,特地,副词 ④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名词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全,都,副词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 没,干,动词 ③则智者尽其谋 全部用出,动词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于,是,动词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名词 (联系《过秦论》中的“之属”“之伦”“之徒”)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归属4.三: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三股,三条,数量词 ②序属三秋 第三,序数词③三尺微命 表长度,数词(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次)(四)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 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2.徐孺下陈藩之榻 使动用法,使……放下3.腾蛟起风 使动用法,使……起舞4.屈贾谊于长沙 使动用法,使……委屈5.窜梁鸿于海曲 使用用法,使……出走6.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名词用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7.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用作名词,俊杰8.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下,往下(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纤歌凝而白云遏 被歌声所阻止怀帝阍而不见 被朝见2.宾语前置(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童子何知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逍遥游》(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 冥通“溟”2.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3.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5.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6.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 反通“返”(二)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动物的名称2.海运将徙于南冥 海运(古义):海动 (今义):海洋运输望3.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两个词 (今义):连词,常与“但是”连用4.众人匹之 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多数人5.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的相符,亦可当连词用6.之二虫又何如 虫(古义):泛指动物(大虫一般指老虎) (今义):虫子7.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古义):寿命短 (今义):①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

②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很慢的年份。

(三)一词多义1.志: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向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③博闻强志 记住2.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②名之者谁 命名③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3.置: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安放 ②郑人有且置履者 购置4.穷:①若夫乘天...

心不在马的句子的停顿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子赛马时,心在臣子,在胜负,而不在决定胜负之马,故败。

此吾所以叹焉。

翻译: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没有多久便与王子期竞赛,换了三次马而三次都落后了。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并没有把技术全教给我。

” 王子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完了,是您使用有过错。

凡驾驭马车,关键在于要马安于驾车,人心要集中于调马,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使之到达远方。

现在您落后时想的是要追上我,领先时又恐怕被我追上。

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领先就是落后。

而您不论领先还是落后,心思都在我的身上,您还凭什么去调理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 ---------------------------------------------------------------------------------------------------------------- 一、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释】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

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2、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淫雨霏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其/如土石何?(5)盖/追先帝之殊遇。

( 6)故/君子有不战【解释】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中的“若夫”“且”“其”“盖”“故”为语气助词。

3、“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解释】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二、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如:(1)今/天下三分。

(2)今/南方已定。

三、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1.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释】(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2.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必以/分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释】例(1)“以”后省略了“之”;例(2)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3.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四、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谥号、地名、文体名称等应作停顿。

如:(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侍中/侍郎/郭攸之。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解释】例(1)中“陈尧咨”,谥号康肃。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例(2)“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例(3)~“铭”、“说”、“表”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五、总结规律,做好停顿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

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如:(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解释】例(1)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2)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

下面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同学们不妨练练兵。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一般我如何去判断一个分词短语是修饰的名词做,定语还是整个句子,...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

送东阳马生序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

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

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这里指女仆。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

长书:长信。

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3]夷:平和。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

这里指官位之盛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语后置 教你方法,自己找!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

返回顶部